在11日召开的第五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上,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卓元等专家表示,2011年稳定物价总水平是作为宏观调控首要任务,预计今年全年CPI涨幅约在5%左右,而受到翘尾因素影响,6月份CPI涨幅可能突破6%。
张卓元指出,现在看来,新一轮物价上涨的原因主要不是输入性的,而是近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,信贷投放过多造成。“这集中表现为货币太多,流动性过分充裕。”
对于如何应对新一轮通胀,张卓元指出,一方面,要改变目前的负利率政策,尽快使实际利率转为正值;另一方面,保护农业是稳定物价的重要手段,因为历次通货膨胀和物价大幅度上涨都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带动的。
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胡乃武提出,要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的微观管理。一方面,应当对涨价敏感的低收入人群进行利益补偿,建立特殊人群价格补贴机制;另一方面,加快市场秩序的治理,防止各种游资利用居民对物价上涨的恐慌心理进行投机活动。
此外,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林兆木提出,未来也存在因为过度投资导致产能过剩的风险,在“十二五”末期、2013年以后我国可能会面临通缩。
本网视点:也许未来CPI对于我们来说,没有最高,只有更高。而且,我国通胀已经不是单纯的“输入型通胀”,已然成为受输入型通胀演化及国内货币投放过多而造成的“结构型通胀”,其可控难度在不断加大。所以,单纯依靠“一副药”想恢复“健康”的愿望只能是幻想了。不过,学院派不愧为学院派,其应对高通胀的举措只是“看起来很美”,具体操作起来,不是很难,而是非常难,并且其效果如何,还在猜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