货币政策发出明显的宽松信号,存款准备金率未来仍有望继续调降,但短期降息的可能性很小
财新《新世纪》 记者 张环宇
市场苦盼已久的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政策,在11月30日股市大跌之后不期而至。
当天晚间,央行在其网站宣布,从2011年12月5日起,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.5个百分点。调整之后,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21%,中小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17.5%。在静态意义上,此举将释放3500亿-4000亿元的流动性。
这是央行自2008年12月以来首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,此前上调准备金率的紧缩周期将近三年。此次存款准备金率从高位首度下调,是否意味着央行货币政策的转向?
宽松信号
宽松信号背后,隐藏的是对中国经济“硬着陆”的担忧
中国央行在这个时点下调存款准备金率,难免被认为是全球央行集体行动的一部分。中国下调准备金率一事风传已久,其实并不意外,在此前即有局部性宽松的政策陆续出台。由于欧美危机越发沉重,发达经济体疲软无力,中国经济的外需殊为悲观,内需增长的前景也颇为黯淡。
进入四季度以来,从紧货币政策效果逐渐显现,通胀压力有所缓解,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担忧也已经与日俱增:房地产调控毫不放松,固定资产投资后继乏力,地方融资平台偿债风险渐渐增大,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仍然延续……面对诸多风险,决策层开始着手对宏观政策进行定向微调,一系列针对地方融资平台和小微企业的政策调整陆续公布。
央行和几个部委的各种扶持政策多为局部性政策,而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,无疑传递出更明显的宽松信号。市场更倾向于认为这是全面宽松的开端。
在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看来,由于受财政存款快速投放的影响,从银行间市场利率来看,最近的流动性并不是特别紧张。但也正因为此,在这种环境下降低准备金率,恰恰表明政府在发出明确信号要放松货币政策。
英国研究咨询机构Capital Economics首席亚洲经济学家马克·威廉姆斯也认为,央行不选择公开市场操作,而是选择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向市场增加流动性供给,目的就在于向市场传递更加明显的信号。不过,政策效果传递仍需要时间,经济增速放缓仍将持续到明年一季度,此后才能开始看到效果。
宽松信号背后,隐藏的是对中国经济“硬着陆”的担忧。欧债危机已经向核心国家蔓延,欧美发达经济体面临增长困境,政治局面僵化和失业率高企的现状更意味着,经济复苏遥遥无期。诸多外部风险剧增,而中国经济确实已经显露疲态。
12月1日,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(PMI)环比回落1.4个百分点至49.0%。这也是该指标自2009年3月以来首次回落到50%以内,显示制造业活动进一步陷入萎缩。此前公布的出口、投资等关键性指标亦难言乐观,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趋势异常明显。
而另一方面,通胀压力已经减弱,10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回落到6%以下。按照经济学家预期,未来两个月CPI逐步回落的趋势仍将延续。
此前,经合组织称中国经济增长率很可能从2011年的9.3%放慢至2012年的8.5%。且随着进口价格下降,有助于抑制通胀,央行甚至可能在2012年中期开始降息,从而推动国内需求和2013年的GDP增长。
同一时间,越来越多的投行和金融机构也开始陆续下调对中国明年的增速预期,虽然多数预测仍在8%以上,但“硬着陆”的担忧开始升温。
正因为这样,降低存款准备金率,改变市场预期,就有了更现实的基础。按市场的预测,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将释放约3500亿到4000亿的流动性。
在平安证券固定收益事业部研究主管石磊看来,央行此举的背景在于政策继续维持紧缩的必要性已有所减弱,另外,央行试图借此增加银行间市场流动性供应,以压低银行间市场利率水平。
渣打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志浩则认为,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,中国已经处于“宽松模式”,银行信贷额度将会被放松管制。虽然基准利率在2012年不会被下调,但更多的流动性将被注入银行间市场,从而降低回购利率。